yh0612cc银河
总第169期2009年9月1日
◆ yh0612cc银河新闻
>>
投资集团总裁李东军应邀参...
>>
yh0612cc银河投资集团总裁李东军会...
>>
投资集团总裁李东军会见德...
>>
yh0612cc银河集团8月再创佳绩
>>
2009年锦程全球订舱中...
>>
锦程集团设立东莞集团成员...
>>
锦程物流网客户运营中心实...
>>
“yh0612cc银河大厦主网曁中山区科...
>>
yh0612cc银河樱花园项目实现全面交...
>>
yh0612cc银河地产集团举办“身边的...
>>
大连经典生活小区景色吸引...
>>
yh0612cc银河大厦2009年度第二...
>>
锦程集团总裁王文当选中国...
◆ 专题
>>
卓越文化卓越人,卓越团队...
◆ 管理视线
>>
感 动 细 节/王健
>>
厚积薄发、再创辉煌/季玉...
◆ 物流
>>
用户体验是什么/王晓燕
>>
传统行业的创新之路——订...
>>
把握自己的方向,赢在锦程...
◆ 地产
>>
小区智能化研究/姜海
◆ yh0612cc银河精英榜
>>
信仰铸就未来------...
◆ 职业透视
>>
揽货需要沟通,提升能力是...
>>
如何做好物业服务工作/王...
◆ 人生百味
>>
寿命/郭一囡
>>
天使都是带着任务来滴——...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用户体验是什么/王晓燕
8年前,它的名字叫美工,6年前叫交互,4年前叫可用性,现在叫用户体验。这是一种进化,进化的驱动力是市场产品的竞争,进化的方向是用户体验工作的系统化。
“用户体验”是近几年经常被大家提起的话题,看起来好象是老调重弹,对于很多从事多年网站设计的同行来说,可能觉得这个基本概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没什么好说的了。但在一次次的设计讨论会上却因为很多环节争执不下,经过几轮探讨,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存在一点差异,结果在探讨执行环节时放大成了较大的问题。
用户体验一词的提出以及推广,出发点是因为产品设计人员慢慢认识到用户对于产品的偏好以及体验的范畴不能仅仅局限于界面设计或者交互设计而应该更宽,例如内容设计、架构设计甚至服务设计。目前对于此词的广泛理解就是用户体验包括用户研究(例如,试用、访谈等)和一些设计。这种理解的来源,一方面是因为本文开头说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从工作可行性的考虑,即若仅仅是小的概念,工作范围太小,如果概念太大则执行困难,所以就慢慢产生到了小概念+具体可控的相关设计。
但问题又来了,这种理解下,用户体验工作安排往往就是一小部分用户体验工作人员加上一部分也许归在用户体验下面的设计人员,也许甚至还划在外面。具体看来这中安排就是用户体验工作渗透不充分,而这种不充分直接导致企业中用户工作人员的“人格分裂”,症状表现为与界面设计工作中与管理层、开发人员甚至产品人员的分歧、界面设计工作难推、用户体验工作人员没有地位、甚至导致刚刚新进来的界面设计工作中途流产——刚建立起来界面设计工作部门,不长时间就解散或者形同虚设了。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用户体验工作的基本思路,在宏观层面上,可以说用户是我们的上帝。了解上帝,并为之设计,是非常根本的工作方式。但如果仅仅皮毛上用户体验,却经常会被用户这个“上帝”把你带到沟里去。因为用户对于产品远景等方面的看法是短视的,只是一时之感觉。
为上帝服务的设计师们,既要贴近他同时还要懂得技巧。纵观一个产品从创意到上线的过程,其实是N多方面力量的平衡结果:用户需求的力量、企业发展的商业考虑、还有过程中各种角色的想法。那么要想能尽可能的避免用户的短视性,发挥用户数据的优势,一方面要有优秀科学的用户研究人员做用户特征和需求分析,另外一方面,就要考虑让用户需求的力量与对企业(产品)发展具有更高眼界的企业决策或领导层的力量能有机会发生碰撞,以尽可能在更高层面上审视用户的特征和需求,而且事实也证明这种碰撞往往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裂变效应”,爆发出纯设计师想不到“创意”机会。“基于用户,高于用户”,这应该是用户体验所应该包含的务实含义。
团队——应该是一个企业保证最终产品用户体验的根本,而不是一两个人在战斗。当然团队仅仅能解决人员问题,要想让团队在组织内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这个团队应该有配套的一系列做事方法来保证团队中每个人拥有足够的设计空间,以保证能够积少成多,最大程度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所匹配的做事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团队周边生存环境——即企业文化(特别是产品的决策方式)、企业工作方式(特别是部门设置、产品研发流程);另一方面是UX团队内部——团队人员配置、所需能力以及共同的专业知识储备。
用户体验应是实在具体的东西,应该落地开花而不是漂在空中供人瞻仰。因此,有土壤的公司,要想把这颗种子种下去,若仅塑造一种以用户为中心思想境界,那就是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从具体的工作方式(方法)到实体化的团队,再从各种管理方式到塑造一种以用户为中文的文化,才能保证“思想境界”落地成为正式成果。
加入时间:2009/9/22 11:13:00
阅读次数:1801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