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0612cc银河
总第160期2008年12月1日
◆ yh0612cc银河新闻
>>
集团组织各产业开展200...
>>
锦程集团总裁莅临深圳分公...
>>
锦程集团召开全体员工动员...
>>
锦程武汉公司做强江海联运
>>
《GBC航运周报》岁末辞...
>>
锦程海外部成功开发亚美尼...
>>
锦程集团设立徐州集团成员...
>>
锦程集团设立廊坊集团成员...
>>
锦程订舱中心青岛分公司为...
>>
沈阳地产奥斯卡颁奖典礼盛...
>>
经典生活物业在大连物业年...
>>
yh0612cc银河大厦完成公共走道垃圾...
◆ 专题
>>
勇担责任,坚定信心,迎接...
>>
锦程——开拓创新 逆势而...
>>
金融危机时代的新机遇/栗...
>>
锦程集团荣获中国货运业大...
◆ 管理视线
>>
练武要练功
>>
公允价值:修正或坚守/谢...
◆ 物流
>>
企业持续发展的财务保障/...
>>
规范管理 防范风险/刘继...
◆ 地产
>>
浅谈房地产市场调研
◆ yh0612cc银河精英榜
>>
精诚合作,再创辉煌
>>
三花霆霆猫/张海瑛
>>
闲情忆童趣/侯贞戈
◆ 家有喜事
>>
yh0612cc银河集团1月份员工生日名...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公允价值:修正或坚守/谢冬娇
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美政治家、银行家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按市价计算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认为正是这种会计方法导致了危机的恶化。10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投票通过放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并将其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明显有粉饰三季度报表的嫌疑。10月15日,欧盟正式决定第三季度金融机构将停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而改用成本估值计算。10月17日,日本财务大臣表示,如果发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系统性风险,日本就应加以改革。而美国政府也在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中授权美国证交会(SEC)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目前SEC正在展开公允价值会计对财务信息质量和其他方面影响的调查。
一场关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是非的辩驳尚未平息,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经济体都暂停或修改了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国家急需遏制不断下滑的经济信心指数,对于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来说,最可怕的是经济的崩盘,现在最实用的方法可能就是暂停或者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仅引起各国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安,也使得全球刚开始与新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国家都不免无所适从。
公允价值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备受指责
公允价值准则,亦称按市值计价,是指金融机构应按当前市场价格来为帐面资产估值。公允价值准则在美国金融界的应用,除了具有提高财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一般目标外,还有着特殊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157号《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随后,在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和花旗集团四大金融巨头所带领的华尔街企业呼吁下出台的159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中,明确了企业可以决定哪些流通在外的债券、贷款或者其他负债按照市值计算价值。
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雪上加霜”或“落井下石”,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贷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面对暴跌的股价,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们在9月中旬先后致信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此,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持抵制态度,他们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
9月16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美国政府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于是政治因素开始介入这场会计准则之争。部分国会议员认为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救助成本,从而将会计准则的变动提升到减少纳税人损失的高度。9月26日美国众议院否决救助法案后,对会计准则的指责达到了顶点,一些议员将暂停公允价值计量与否决金融救助方案联系起来,要求停止公允价值计量规则。10月1日,60多名议员联名致信美国证交会,强烈要求监管者立即暂停公允价值计量。10月3日众议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中,专门有两条针对会计准则,其中第132条授权美国证交会可以在其认为必要的情况下,有权停止执行157号准则等规则;第133条要求证监会调查157号准则中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对美国金融机构的影响以及修改该准则的可行性,并要求证交会在法案生效90日内向国会提交研究报告。压垮骆驼的因素很多,但一些人总倾向于指责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在美国金融这头骆驼轰然倒地之后的分析和指责中,谁也不想被指责为最后一根稻草,这其实就是这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议的起因。
公允价值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经历则可谓一波三折。1999年开始实施的“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是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最早运用,但是推行公允价值的努力遭到了不健康市场环境和不成熟发展阶段的制约,公允价值成了堂而皇之的利润调节工具,财政部不得不紧急刹车,2001年1月发布的准则修订稿采取了最为谨慎保守的态度,凡能不用公允价值之处就尽量不用。随着我国极力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工作的深入,以及会计国际趋同潮流的不可阻挡,我国于2004年7月宣布将重新回到采用公允价值的正确轨道上来。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导入成为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一个引发诸多争议的焦点。
随着中国股市在近两年中过山车式的剧烈振荡,公允价值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投资股票、基金等可出售金融资产,其购入价与市价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当期业绩,由于不少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投资,加之交叉持股的现象也司空见惯,所以牛去熊来的轮回对它们冲击很大。据统计,截至2008年8月31日,中国A、B股两市共1619家公司披露半年报,其中381家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计浮亏244.95亿元,同比剧降309.52%,而去年同期这些上市公司还浮盈116.91亿元。金融类上市公司沦为重灾区,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太保3家保险公司今年上半年帐面浮亏410多亿元,也就是说在耗尽了去年1069亿元的浮盈之后,3家公司在股市中损失共计1500亿。而美国金融危机也让热衷于增持海外资产的我国银行业今年将更为尴尬,截至9月末,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债主。
交叉持股曾给上市公司带来令人眩目的光彩,受益于公允价值膨胀的债务重组收益曾令诸多ST公司顺利脱帽,可是,如今大多已随着公允价值的贬值而黯然失色,离开了可持续性的公允价值,不仅是一个理论上缺陷,更象一个深深的陷阱,美国如此,中国的上市公司何尝不是如此。不过美欧日都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那么去年刚刚采用这种会计方法的中国是否也随机应变,顺应国际潮流,还需要拭目以待。
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
重新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对美国证交会来说是个烫手山芋。因为早在90年代中期,美国对金融工具和衍生产品即开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现在更变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成为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与核算的基本方法。如果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短期内无法找到可以替代的方法,而且,还可能加剧业界人士的担心。
那么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表面上看,将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明年1月2日前美国证交会提交国会的调查报告,而实际上,美国经济和金融界能否快速摆脱困境才是决定这一会计准则命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场公允价值争论的关键还是在于会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是忠实反映过去,还是更有助于决策。不同的目的产生不同的计量要求,从而影响对计量属性的选择。没有完美的计量属性可以满足不同利益者的要求,能够考虑的只能是如何的对不同计量属性的组合或者更多的文字披露,想用数字揭露所有的信息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加入时间:2008/12/24 13:26:00
阅读次数:197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