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0612cc银河
总第163期2009年3月1日
◆ yh0612cc银河新闻
>>
yh0612cc银河投资集团董事长李东军...
>>
yh0612cc银河集团工会组织三八国际...
>>
锦程物流网新业务取得开门...
>>
锦程集团参加首届大连知名...
>>
锦程集团取得2009年F...
>>
锦程物流网开展全员培训活...
>>
锦程集团设立佛山集团成员...
>>
辽宁省建设厅、沈阳市建委...
>>
中山区地税局领导来我司视...
>>
沈阳yh0612cc银河地产进入“200...
>>
沈阳地产、沈阳置业参加“...
>>
沈阳yh0612cc银河•左...
>>
yh0612cc银河地产集团举办“200...
◆ 专题
>>
跟上春天的脚步 开启物流...
◆ 员工之家
>>
关于开展四月慈善捐赠活动...
◆ 管理视线
>>
分享几个记忆中的故事/林...
>>
培养下属——管理者的必备...
◆ 物流
>>
浅谈优质客户服务
◆ 地产
>>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之浅...
◆ 职业透视
>>
浅谈影响企业成功实施绩效...
◆ yh0612cc银河精英榜
>>
直挂云帆济沧海——yh0612cc银河樱...
◆ 人生百味
>>
十年/王丹
>>
做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原...
>>
感 恩/赵霞
>>
明天是什么?/汪一兰
◆ 家有喜事
>>
yh0612cc银河集团4月份员工生日名...
2019年第5期(总283期)
2019年第4期(总282期)
2019年第3期(总281期)
2019年第2期(总280期)
2019年第1期(总279期)
2018年第12期(总278期)
2018年第11期(总277期)
2018年第10期(总276期)
2018年第9期(总275期)
2018年第8期(总274期)
2018年第7期(总273期)
2018年第6期(总272期)
2018年第5期(总271期)
2018年第4期(总270期)
2018年第3期(总269期)
2018年第2期(总268期)
2018年第1期(总267期)
2017年第12期(总266期)
2017年第11期(总265期)
2017年第10期(总264期)
2017年第9期(总263期)
2017年第8期(总262期)
2017年第7期(总261期)
2017年第6期(总260期)
2017年第5期(总259期)
2017年第4期(总258期)
2017年第3期(总257期)
2017年第2期(总256期)
2017年第1期(总255期)
2016年第12期(总254期)
2016年第11期(总253期)
2016年第10期(总252期)
2016年第9期(总251期)
2016年第8期(总250期)
2016年第7期(总249期)
2016年第6期(总248期)
2016年第5期(总247期)
2016年第4期(总246期)
2016年第3期(总245期)
2016年第2期(总244期)
2016年第1期(总243期)
2015年第12期(总242期)
2015年第11期(总241期)
2015年第10期(总240期)
2015年第9期(总239期)
2015年第8期(总238期)
2015年第7期(总237期)
2015年第6期(总236期)
2015年第4-5期(总235期)
2015年第3期(总234期)
2015年第1-2期(总233期)
2014年第12期(总232期)
2014年第11期(总231期)
2014年第10期(总230期)
2014年第09期(总229期)
2014年第08期(总228期)
2014年第07期(总227期)
2014年第06期(总226期)
2014年第05期(总225期)
2014年第04期(总224期)
2014年第03期(总223期)
2014年第02期(总222期)
2014年第01期(总221期)
2013年第12期(总220期)
2013年第11期(总219期)
2013年第10期(总218期)
2013年第09期(总217期)
2013年第08期(总216期)
2013年第07期(总215期)
2013年第06期(总214期)
2013年第05期(总213期)
2013年第04期(总212期)
2013年第03期(总211期)
2013年第02期(总210期)
2013年第01期(总209期)
2012年第12期(总208期)
2012年第11期(总207期)
2012年第10期(总206期)
2012年第09期(总205期)
2012年第08期(总204期)
2012年第07期(总203期)
2012年第06期(总202期)
2012年第05期(总201期)
2012年第04期(总200期)
2012年第03期(总199期)
2012年第02期(总198期)
2012年第01期(总197期)
2011年第12期(总196期)
2011年第11期(总195期)
2011年第10期(总194期)
2011年第09期(总193期)
2011年第08期(总192期)
2011年第07期(总191期)
2011年第06期(总190期)
2011年第05期(总189期)
2011年第04期(总188期)
2011年第03期(总187期)
2011年第02期(总186期)
2011年第01期(总185期)
2010年第12期(总184期)
2010年第11期(总183期)
2010年第10期(总182期)
2010年第09期(总181期)
2010年第08期(总180期)
2010年第07期(总179期)
2010年第06期(总178期)
2010年第05期(总177期)
2010年第04期(总176期)
2010年第03期(总175期)
2010年第02期(总174期)
2010年第01期(总173期)
2009年第12期(总172期)
2009年第11期(总171期)
2009年第10期(总170期)
2009年第09期(总169期)
2009年第08期(总168期)
2009年第07期(总167期)
2009年第06期(总166期)
2009年第05期(总165期)
2009年第04期(总164期)
2009年第03期(总163期)
2009年第02期(总162期)
2009年第01期(总161期)
2008年第12期(总160期)
2008年第11期(总159期)
2008年第10期(总158期)
2008年第09期(总157期)
2008年第08期(总156期)
2008年第07期(总155期)
2008年第06期(总154期)
2008年第05期(总153期)
2006年第08期(总132期)
2008年第04期(总152期)
2008年第03期(总151期)
2008年第02期(总150期)
2008年第01期(总149期)
2007年第12期(总148期)
2007年第11期(总147期)
2007年第10期(总146期)
2007年第09期(总145期)
2007年第08期(总144期)
2007年第07期(总143期)
2007年第06期(总142期)
2007年第05期(总141期)
2007年第04期(总140期)
2007年第03期(总139期)
2007年第02期(总138期)
2007年第01期(总137期)
2006年第12期(总136期)
2006年第11期(总135期)
2006年第10期(总134期)
2006年第09期(总133期)
2006年第07期(总131期)
2006年第06期(总130期)
2006年第05期(总129期)
2006年第04期(总128期)
2006年第03期(总127期)
2006年第02期(总126期)
2006年第01期(总125期)
2005年第12期(总124期)
2005年第11期(总123期)
2005年第10期(总122期)
2005年第09期(总121期)
2005年第08期(总120期)
2005年第07期(总119期)
2005年第06期(总118期)
2005年第05期(总117期)
2005年第04期(总116期)
2005年第03期(总115期)
2005年第02期(总114期)
2005年第01期(总113期)
2004年第12期(总112期)
2004年第11期(总111期)
2004年第10期(总110期)
2004年第09期(总109期)
2004年第08期(总108期)
2004年第07期(总107期)
2004年第06期(总106期)
2004年第05期(总105期)
2004年第04期(总104期)
2004年第03期(总103期)
2004年第02期(总102期)
2004年第01期(总101期)
2003年第12期(总99、100期)
2003年第10期(总98期)
2003年第09期(总97期)
2003年第08期(总96期)
2003年第07期(总95期)
2003年第06期(总94期)
2003年第05期(总93期)
2003年第04期(总92期)
2003年第03期(总91期)
2003年第02期(总90期)
2003年第01期(总89期)
2002年第12期(总88期)
2002年第11期(总87期)
2002年第10期(总86期)
2002年第09期(总85期)
2002年第08期(总84期)
2002年第07期(总83期)
2002年第06期(总82期)
2002年第05期(总81期)
2002年第04期(总80期)
2002年第02,03期(总78,79期)
2002年第01期(总77期)
分享几个记忆中的故事/林华
记忆中有那么几个深刻的故事,一直记载在我的博客中,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共勉之。
故事一:三只小青蛙与牛奶桶——你是哪一只
有个牧人将刚挤的一桶鲜奶放在墙下,墙上有三只小青蛙打闹时不小心全部掉进了奶桶里。就这样三只小青蛙游也游不动,跳也跳不起。
第一只青蛙说:"难怪早上眼皮就在跳,好端端掉进牛奶里,我的命好苦啊!"然后它就漂在奶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第二只青蛙试着挣扎了几下,感觉到一切都是徒劳,绝望地说"今天死定了,我还不如死个痛快~长痛不如短痛"于是它一头扎进牛奶深处,自己淹死了。
第三只青蛙什么也没说,只是拼命蹬后腿。
第一只青蛙说,“算了吧,没用的,这么深的牛奶桶,再怎么蹬也跳不出去啊。”
“也许能找到什么垫脚的东西呢!”第三只青蛙说。
但是桶里只有滑滑的牛奶,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支撑的东西,小青蛙一脚踏空,两脚踏空……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小青蛙几乎想放弃了,但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支持着它一次又一次地蹬起后腿。它感到牛奶越来越稠,越来越难以游动……
然而,慢慢的,奇迹出现了,它们下面的牛奶硬起来了——原来牛奶在它拼命搅拌下,变成了奶油块。待到等死的那只小青蛙发现这一点,它兴奋地叫起 来,这时它的同伴已经差不多精疲力竭,然而两只小青蛙还是奋力一跳,终于都跳出了奶桶。而它们的另一个同伴,却没能出来。
管理分享
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过类似掉进奶桶的经历吧,希望是那么渺茫,甚至不想活了!有些人选择了甩手不干,一走了之,甚至一死了之;大多数人像第一 只青蛙,好死不如赖活着,撑一分钟是一分钟,活一天是一天;也有少数倔强的,不相信命运,再难的险境,再无望的时刻,仍然在拼,仍然有一种信念支撑:也许 能找到垫脚的东西,跳出这可怕的深桶!奇迹不会每次都出现,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就算看不到希望,求生的本能也会给自己带来力量。
如果不是第三只青蛙的努力,大家只有一起死,但因为它坚持了努力了,连同等死的同伴也因它获救。
如果大多数人是第一只青蛙,有什么理由不服从第三只青蛙,拜它为王呢。
回到公司管理中,其实也有启发,压力和危机来临时,管理者如果先慌了阵脚,不知所措,或者同下属一样,什么也不做,任凭事态发展而不顾,这样怎么能让下属心服!可是现实中太多夸夸其谈的管理者了,就连老板招人,也尽招些会说话的。
如果你有志气在一个实力相当平均的团队中成为领袖,那就在处理危机时学学那只努力找寻支撑点的青蛙吧,也许就是凭你的坚持和努力,带领大家安然渡 过危机,大家以后也自然唯你马首是瞻!管理技巧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人格的感召和面临危机时的大智大勇才会真正俘获人心。
故事二:兔子自杀事件
兔子的胆小是出了名的,经常受到的惊吓总是像石头一样压的它们的心上。 有一次,众多兔子聚集在一起,为自己的胆小无能而难过,悲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危险和恐惧。
它们越谈越伤心,就好像已经有许多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而这也是它们之所以成为兔子的原因。到了这种地步,负面的想像便无止境地涌现出来。它们怨叹自己 天生不幸,既没有力气和翅膀,也没有牙齿,日子只能在怕东怕西中度过,就连想要抛弃一切大睡一觉,也有什么都听得见的长耳朵阻挠,赤红的眼睛也就变得更加 鲜红了。
它们觉得自己的这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这又成为它们自我厌恶的根源。它们都觉得,与其一生心惊胆战,还不如一死了之更好。
于是,它们一致决定从山崖上跳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结束一切烦恼。就这样决定了,于是它们一齐奔向山崖,想要投湖自尽。这时,一些青蛙正围在湖边,听到急促的脚步声,如临大敌,立刻跳到湖里逃命去了。
这是兔子每次到池塘边都会看到的情景,但是今天,有一只兔子突然明白了什么,它大声地说:“快停下来,我们不必吓得去寻死寻活了,因为还有比我们更胆小的动物呢!”
这么一说,兔子们的心情奇妙地豁然开朗起来,欢天喜地地回窝去了。
管理分享:
在任何组织中,总有弱势群体。最不起眼的是他们,最多牢骚的是他们,最不稳定的还是他们,组织的目标实现与否,往往还离不开他们。在公司管理中尤其如此,那 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那些没有什么经验与资历的新人,因为成本的限制,老板不答应也不可能尽用物质去激励,也不可能光靠给他们洗脑。你有没有做思想工作的能 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算你很会描绘公司美好的未来,很会激发团队,但事实就是人事动荡,小事没人做,大事出问题……
这些人其实就像这群兔子,不相信自己可以受到培养与提升,不相信公司可以给自己带来转机,不相信自己的工作会受上面的肯定与重视,甚至不相信在这样的公司做事所积累的经验,将来会有用。他们最后往往很快跑去“自杀”…… 离开公司。
故事三:窃贼的长处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特别注意选揽人才,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长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意使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意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若惊了。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诫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领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锋3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谋,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勇。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让我去试试吧。”子发见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就点头同意了。
于是,夜间小偷溜进齐军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了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将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枪头。子发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 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到我的人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了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管理分享:
人力资源管理中有一句名言,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每个人总是有长处的,高明的管理者善于从每个普通的员工身上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加以 引导和开发。一位香港企业家认为经营管理人员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人,只做生意;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家,拥有一份实业;第三个层次是组织者,是运筹帷 幄的人。而组织者最主要的才能是善于把每个人安排到适当岗位上去。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任何人有其长处,也必有其短处。人之长处固然值得发扬,而从人之短处中挖掘长处,由善用人之长发展到善用人之短,这是精通谋略的管理者用人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加入时间:2009/3/27 14:13:00
阅读次数:1758
XML地图